{ 我泥中有你 你泥中有我 }
居士好歡迎光臨
人生的際遇不論長長短短圓圓扁扁 都是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事
也就說 有緣相聚一處的人 都共同背負著歷史的共業啊
每個人都是主角 外境如鏡 鏡中境有染點時 人人都應回頭擦亮自己
如果全體同心 皆以最好的心念迴向國泰民安 那國家必"風調雨順"
因此 阿扁的好壞交由司法去處理 司法之外更有因果法則在守候哩
真明瞭<因果可畏>者 連一個無形的不善之念 都不敢生起
更別說"堂堂皇皇大辣辣"去付諸實行了
即使 當下禁不起誘惑而不得以犯了錯 事後必也應盡快懺悔回頭
早一天回頭 就早一天能從因果反作用力的苦海中"爬起來"
晚一天回頭 以後可就得多嚐千百萬倍的苦果囉
因果的利息最重了 它是等比增(倍倍加上去 可不是一加一等於二"憂")
外面的境界 的確充滿著誘惑與陷阱
身分愈好地位愈高 愈應具備超人的定力 愈需修行以抵擋超強的誘惑
咱們可以不必太嚴苛地去批判一個人"因一時不慎而摔一跤"
但對於一個事後不懂懺悔的人 卻不得不審慎檢討
只希望他在摔了一跤之後 能懂得盡力"抖落塵埃 快速爬起來"...
懂得馬上爬起來的人 就是懂得慚愧懺悔 後不複造的人
這種人即使曾犯下大錯 事後誠懇的悔過 也會博得同情與寬諒啊
如果他能將功贖罪 發揮大愛去利濟有情
那人們感動之餘 對他不但可能既往不"咎" 甚至還對他豎起大拇指呢
這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的真諦 對麼
恩 人真的很難逃過巨大的誘惑 所以 智者知所警惕 防範於未然
平常就應訓練有加 多念佛 多修慈心 多觀照 以敵"不時之需"啊
{觀無量壽佛經}裡曾提到 蘋婆娑羅王與韋提希所生的太子
因為聽了惡人調達的教唆 想篡奪王位而殺父害母 犯了滔天大罪
他將父親的腳底劃開塞鹽巴 並將他幽禁於暗室
不給吃不給喝 不准任何人親近 包括自己的母親 活活想讓他痛死.餓死
父王有學佛 知道這是前世因果 不但不恨他 還深自懺悔前愆
一心只想修行 於是跪地面向佛陀說法的靈鷲山 祈求傳受八關齋戒
謙卑的國王不敢勞動佛陀親駕光臨 只求派遣弟子前來即可
由於他的誠懇 終於"念波"立刻傳達到了有大神通的佛陀
佛也就派了王的親戚目犍連尊者 展現神通穿牆走壁 常去為他傳戒
國王法喜充滿 並食用了委提攜夫人利用身上瓔珞夾帶去的糖漿蜂蜜
不但遲遲不死 反而益增光彩 這下可惱怒了王子
懷疑是母親的傑作 因而也想害死母親 最後透過大臣以死勸諫 方才罷休
(如是忠臣 為國為民 樹立典範 堪值人天禮敬哪)
王子後來不但自己生了一場怪病 連小小王子也罹患重病恐將不治
對於兒的痛 他有千百萬億的不捨 終於體會到為人父者愛兒入骨的心情了
他懺悔了 嚎叫著誰有能力救父王 願給他半壁江山 快呀 快救救父王啊
蘋婆娑羅王就在王子前往獄中想向父親懺悔的前一秒走了
含笑而走的 不帶走一絲怨恨 不留一絲遺憾 因為此刻的他已證了三果
而犯下地獄重罪遭天人共憤的王子 本應億億萬年油鍋劍樹求出無期的
也因深懺悔 死時非但沒墮地獄 還上品中生(至高為上品上生)往生極樂哩
可見誠心懺悔的力量 是多麼不可思議啊
恩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不怕有過 只怕不改過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因此 咱們對於某些因一時不察 而不幸"經不起誘惑.誤蹈法網"的人
與其生起瞋心 咒他為魔 不如以慈心 祝他早日回頭 成佛
同是一念 作用卻大大不同 利己利人的效用也大不相同
祝他成佛 不但不汙染自心也不招感來日的惡果 對方也能去幫助更多的人
咒他為魔 第一個受害的就是自心被汙染囉 魔又去傷人 壞處就千億倍了
況 遇緣則有師 修行就是透過生活中任何好壞的境界 修出一念清淨啊
南無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
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如來 念念皆可貴優 ~
http://www.facebook.com/jen.chung.7796
留言列表